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加“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当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寰宇核心文物保护单元、国度级风景名胜区、国度AAAAA级旅游景区。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构造建筑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一些构成,两千多年来不停施展阐发着防洪浇灌的功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万万亩,是全球迄今为止,年头最久、独一保存、仍在不停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远大水利工程,凝结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快、勇敢、智慧的结晶。

  都江堰风景区要紧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玉女峰、灵岩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工程等。

  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本土西北高、东南低的地舆前提,遵照江河出山口处特别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浇灌,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互相依存,共为编制,确保了防洪、浇灌、水运和社会用水概括收益的充分阐扬。它最平凡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况且阐扬着愈来愈大的收益。 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歉岁,谓之天府”。

  都江堰渠首关键严重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正文工程组成。三者有机合营,彼此限制,妥洽运转,引水灌田,分洪减灾,还有“分四六,平潦旱”的效用。

  岷江鱼嘴分水工程

  鱼嘴分水堤又称“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囊括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举措措施。其紧要效用是把彭湃的岷江分成表里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紧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待遇引水渠道,紧要用于浇灌。

  在古代,鱼嘴所以竹笼装卵石垒砌。因为它建造在岷江冲出山口呈弯道环流的江心,冬春季江水较枯,水流经鱼嘴上面的弯道绕行,主流直冲内江,内江进水量约6成,外江进水量约4成;夏秋季水位提高,水势不再受弯道限制,主流直冲外江,内、外江江水的比例主动倒置:内江进水量约4成,外江进水量约6成。这就行使地形,完美地管理了内江灌区冬春季枯水期农田用水以及公民生活用水的需求和夏秋季洪水期的防涝问题。

  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

  飞沙堰溢洪道又称“泄洪道”,还有泻洪、排沙和调治水量的明显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极度鄙俚,本来它的功效特别之大,可以说是保证成都平原不受水患的关头把柄。飞沙堰的效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凌驾宝瓶口流量上限时,过剩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特别处境,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多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飞沙堰的另一效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多量泥沙、石块,假如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堵塞宝瓶口和灌区。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且自工程;今朝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与日俱增的效用。

  宝瓶口引水工程

  宝瓶口起"限定闸"效用,能自动管制内江进水量,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儿,它是酬劳凿成管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近似瓶口而功能奇异,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昔时,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因为宝瓶口当然景观艳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闻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二王庙

  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临都江堰,原为纪念蜀王的望帝祠,齐建武(公元494~498年)时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崇德祠”。宋代(公元960~1279年)此后,李冰父子接踵被天子敕封为王,故而后人称之为“二王庙”。庙内主殿分别供奉有李冰父子的泥像,并收藏有治水名言、墨客碑刻等。修建群散布在都江堰渠首东岸,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地极幽清。是古刹和园林相结合的有名景区。占地约5万余平方米,主修建约1万平方米。二王庙分东、西两菀,东菀为园林区,西菀为殿宇区。全庙为木穿逗构造修建,庙寺完整倚赖自然地理情况,依山取势,在修建风致上不强调中轴对称。

  伏龙观

  伏龙观位于离堆公园内。其下临深潭,传说因李冰父子治水时曾在这边降伏孽龙在离堆之下,故于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龙观”。现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所雕的李冰石像。殿内再有东汉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时的遗物——飞龙鼎。伏龙观别名老王庙、李公词、李公庙等。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四川巡抚祟实觉得:“于虽齐圣,不先父食。况以公之贤:还有功于蜀,其施力程能固无待乎其子。今乃邯郸学步,于掩其父得无紊钦?”

  安澜索桥

都江堰的主要景点介绍

  安澜索桥别名“安澜桥”、“佳偶桥”。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超过表里两江,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点的景观。始建于宋代之前,明末(公元17世纪)毁于烽火。古名“珠浦桥”,宋淳化元年改“评事桥”,清嘉庆建新桥更名为“安澜桥”。原索桥以木筏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桥为钢索混凝土桩。

  索桥在四川西部地区起源较早。安澜索桥构筑切实其实年头已不从所考,但据《华阳国志·蜀志》纪录李冰“能笮”。《水经注·江水》载“涪江有笮桥”,表明最少安澜桥的构筑,不会晚于构筑都江堰的年头。笮,意为竹索,这是川西古代索桥的重要建筑材料,故安澜索桥又被称为竹桥、绳桥、竹藤桥等。桥为1974年重修,下移100多米,将竹索改成钢索,承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成混凝土桩。

  卧铁

  卧铁是埋在内江“凤栖窝”处的淘滩圭表,也是内江每年修理清淘河床深浅的标记。相传李冰建堰时在内江河床下埋有石马,作为每年淘滩深度的圭表,结果演变成卧铁。现有四根卧铁分别是明代万历四年、清同治三年、中华民国十六年和1994年埋下的。旅客在离堆古园内喷泉处能看到的这四根卧铁的复制品,其真品还埋在内江河床下。

  其他景点

  奎光塔、虹口景区、南桥、园明宫、清溪园、都江堰城隍庙、玉垒关、离堆公园、秦堰楼、玉垒山公园、掷笔槽、青城外山景区、青城前山景区青城后山景区两河漂浮药王庙、快乐道路、翠月湖、灵岩。

智能推荐